经济参考报消息 与璀璨的牛郎织女花灯来个亲密接触,打开手机对着大雁塔扫出诗仙李白的卡通形象,走进庙会和大集盖章、打卡、套大鹅,在非遗摊位上制作属于自己的新春中国结……农历甲辰春节假期,伴着网络热搜一同节节攀高的,是古城西安文旅市场的人气、财气与烟火气。在冬去春来暖阳的照耀下,在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的助推下,“西安年·最中国”2024年西安市新春文化旅游活动的“青春风”“科技感”和“国际范儿”尽显,“中国风”的底色也愈发鲜明。
大年初一,西安市灞桥区的白鹿仓景区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在这座关中文化活态传承的“博物馆”中,泥塑、面雕、布艺、绳编……非遗艺人趁着假期纷纷拿出浑身解数,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频频对准精巧的手工艺品按下手机快门。
在游人中,60多位外国人的身影尤为引人瞩目。他们一路欣赏着十二生肖的文创、玩偶,品尝着金线油塔、甑糕等关中风味小吃,还在厨师手把手地指导下包起了饺子。来自喀麦隆的弗雷德里克说:“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十二生肖的形象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尤其吸引我。”
2023年12月,联合国正式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在有了“国际范儿”的假期里,古城西安的不少欢庆活动和场合都能看到外国人共度春节的景象。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的一处非遗展区,美国游客叶克斯拿起一串香包爱不释手。第一次到妻子的家乡西安过年的经历,让叶克斯印象深刻。“西安是世界知名的文化古都,这里年味更浓、非常热闹,我还亲身体验了一些非遗项目,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他说。
自今年1月下旬就正式拉开帷幕的“西安年·最中国”2024年西安市新春文化旅游活动,以6大主题、9大系列的上千场活动为市民及中外游客营造独具西安特色的文化年、欢乐年、团圆年、幸福年,也让人们在走亲访友之余尽享“新年俗”带来的浓郁年味。
在纸鸢翩飞的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新春里的“汉宫中国年”活动已举行到第二届。游客来此观赏全市的锣鼓大赛,为中式魔术戏法拍手叫好,与“张骞”“卫子夫”等古装角色猜谜互动,上百个摊位则提供了非遗体验、文创展示等互动场景,让人们游购娱一体地度过假日时光。
“这里是西汉未央宫的遗址所在,在此颁布的《太初历》确立了以正月为岁首的历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西安市未央区文旅局副局长张卓告诉记者,在早已风靡海内外的“唐风”之外,“汉韵”也成为西安营造今年新春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将非遗展示和文化演出集中在未央宫、汉城湖等主打汉文化的景区,新春将有近300场活动带给人们“新春乐未央”的感受。
西安城墙景区则深挖春节文化、诗词文化内核,精心策划推出《盛唐天团》《投壶》等数十场沉浸式互动演出,市民游客可以在游览景区的同时与金甲武士等唐代形象人物接龙、投壶、贴花钿,现场体验浓浓的盛唐文化与中国年味。
厚重的历史文化赋予了西安多样的颜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不同维度散发着持久光彩。不少游客都表示,非遗与古迹的“双向奔赴”不仅为古城增添了更浓郁年味,也让他们在新的消费场景中更近距离感知中华文化。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会会长袁红表示,民俗活动与非遗体验精彩纷呈,是“西安年·最中国”2024年西安市新春文化旅游活动的一大亮点。
“种种非遗技艺通过大俗大雅的艺术呈现方式,使传统与时尚交织、经典走近群众,实现‘沉浸式’‘慢旅游’的体验模式,传递出人民幸福、文化自信、民族团结、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她说。
春节期间,穿着各色服饰的游客在大唐不夜城街区内齐声吟诵“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短视频在网络热传,这无疑是对于春晚西安分会场节目《山河诗长安》的呼应和模仿。在大唐不夜城这个早已成为“网红顶流”的古风街区内,与古装角色进行互动再平常不过。
霓裳羽衣舞、大唐燕乐等演出再现唐代盛景,“长相思”演出演绎委婉动人的爱情故事,“雪落满长安”将长安城的静谧安乐呈现在游客面前……春节期间,“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每天上演200余场演出,并有游商沿街叫卖,“李白”“白居易”邀游客吟诗作赋,“玄奘”与孩子互相致意。漫步其间,仿佛穿越到开元盛世的长安城。厚重的文化氛围,令游客流连忘返。
杭州游客叶流丽和朋友一道来西安过年,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她同饰演白居易的工作人员罗雀吟诗作对,交流白居易与杭州的渊源,聊得不亦乐乎。古都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十足的年味,让她有了别样的新春体验。“当从小背的诗词以实景演绎的方式呈现在眼前,这种古今穿越的感觉让我很着迷。”她说。
游客乘坐西安城市观光巴士,与工作人员扮演的历史人物进行互动(记者 李一博 摄)
早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的景点持续火热,乘上本年度“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活动的东风打造出的新场景同样一票难求。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西安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昆明池·七夕公园,首次举办的“古风花灯节”从大年初一就游客如织。不少人头戴闪亮灯饰、身着传统服装,徜徉在国风浓郁的神话人物和上古神兽造型的花灯“海洋”中,璀璨的灯火也将不远处巨大的昆明池水体映照出别样光辉。
“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逛灯会的感觉回来了。”与一位英国友人同游灯会的西安市民谢虹说,“但回想那时候都是一些传统花灯,没有现在这么多古风古韵。我的朋友也都对这里布置的中国风花灯很感兴趣。”
假期前七天,昆明池·七夕公园累计接待游客72.83万人,旅游收入已突破千万元,同比上涨89.74%,较2019年上涨89.65%。新春灯会多点开花、各具特色,都将国风作为最大亮点,不仅使得“长安夜放花千树”成为西安的新春“限定皮肤”,也让海量游客有了更广阔的出行范围和选择,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下总览“花市灯如昼”的美景。
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国内处处长谢红告诉记者,今年“西安年·最中国”春节文化旅游活动在梳理全市文旅资源后,首次划分出七个片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覆盖全城的布局,一改客流以往过于集中在大唐不夜城和西安主城区的情况,形成“多核引领、全域联动”的节庆空间布局。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古人的诗句下,欣赏长安美景无疑要鲜衣怒马。在这个假期,迎来又一波游客高峰的西安准备了更加丰富的游玩形式,人们坐上观光汽车或者欣赏古韵演出同样能将古都风物尽收眼底。
坐在由双层公交车改装而来的西安城市观光车上,人们居高临下地观赏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书院门、钟鼓楼等西安名胜。随车的“杨贵妃”“李白”“上官婉儿”等演员会根据所到之处展开讲解,“一言不合”就同乘客对起诗、唱起曲来。
互动问答游戏中,游客们纷纷举手抢答,一路欢声笑语。只见导游从腰间解下一枚“香囊”,这正是由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鎏金花鸟纹银香囊”开发的文创产品,向游客讲解香囊利用支点悬挂法保持香盂平衡的巧妙之处。游客们传阅香囊,赞叹唐朝手工艺的发达。
“车上古风古韵的装潢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开元盛世。饰品和文创可以拍照、打卡、选购,听完一路上的讲解,我们都对这些文创爱不释手。”河北衡水游客吴巧凡说。
“春节期间,我们共计25辆观光车每天跑将近80班次,基本都是提前在线订满的状态。”西安城市观光汽车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董瑶告诉记者,这一旅游项目近两年来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开通运营城市观光线条,在今年春节假期开行了龙年新春主题车、“长安寻梦”主题车、全国首辆唐诗主题车、秦腔主题车等10多个主题车辆,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空有传统故步自封难以“出圈”,创意百出缺乏底蕴则难以“长红”,西安借助“西安年·最中国”的IP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持续以“文旅+”创造出更多系列文创产品以及沉浸式、互动式和角色扮演式的游览、消费场景,不断将更多业态镶嵌在文旅产业链上,带动城市品质的提升,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
“国潮风是受到年轻人追捧的新的消费增长点,但产品只是介质,文化才是内涵。”负责运营西安大唐不夜城周边商圈的曲江文商集团总经理助理邢乐说,文化体验是提振线下消费的发展方向,企业将文创与非遗、文化相嫁接,用轻量化方式呈现传统文化的底蕴,进而刺激出了新的消费需求。
“坚持守正创新,让文化活起来、可体验,这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他说。
借助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西安旅游正从一季到四季,变“网红”为“长红”,全面推动文旅融合,丰富业态空间、布局多元项目,将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擦亮文旅行业招牌。
“城市把更多的资源、资金向文旅倾斜,文旅也赋能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西安市文旅局产业发展处处长表示,西安的景区和文旅产品都是依托真实的遗址、历史,能够给游客带来不同于现在人造景观的亲近感和震撼感。
“在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这两个目标定位引领下,文旅产业发挥着塑造城市宜业、宜居、宜游新形象,也会带动商业和消费,倒逼营商环境的提升、拉动投资,进而推动其他支柱产业的发展。”他说。(记者 陈晨 郑昕 蔡馨逸)
在冬去春来暖阳的照耀下,在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的助推下,“西安年·最中国”2024年西安市新春文化旅游活动的“青春风”“科技感”和“国际范儿”尽显,“中国风”的底色也愈发鲜明。